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12-02 点击量:248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推广、政策支持下,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车友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认可度也日益剧增。在市场要求下,车企们也不断探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发展方向,刺激新能源汽车在持续性突破中,逐渐丰富种类。
但纵观车市,除了纯电动车、混动电动车,以及近期由理想ONE携手再度回归公众视线的增程式电动车被人们所熟知外,消费者对于氢燃料电池车似乎有些陌生。在许多造车势力看来,氢燃料电池车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猜测放在今天来看确有先见之明,至少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开始注重燃料电池的应用与研发技术。
作为氢能源践行者之一,日本的氢能应用领先于世界水平,量产的第一辆氢电池车Mirai,就实现了3-5分钟加氢,续航700公里的用车需求,这样的数据表现外加绿色环保,氢燃料电池车看起来的确秀色可餐,但在氢能源应用与建设起步较晚的中国车市来说,究竟是先发制人还是困境重重?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氢燃料电池车在国内的发展仍旧步步为营。
技术是原罪,想要实现弯道超车难
要想知道为何氢燃料电池车困境重重,首先必须了解氢燃料电动车的工作原理,氢燃料电动车即以氢为燃料,通过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以此驱动车辆,但氢燃料只用于发电,其本身并不储存电,驱动车辆前进的依然是电机。
这就反映出氢燃料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对包括燃料储存、耐用性安全性等技术的高要求。首先氢作为易燃物,在运输过程中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储存在在低温或压缩气体瓶中,但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压力为35MPa的碳纤维缠绕金属内胆气瓶,其储氢密度为3.9%,有待改善。其次,氢燃料3000小时左右的电池寿命远比锂电池短,而我国的燃料电池堆的耐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需要996制赶工。
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打消续航焦虑
除了技术限制,氢燃料汽车还受到高成本束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仅售出1527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而去年年底,我国仅建成了27座氢气站,另外还有16座正在修建中,这远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基础设施无法保障,如果出行半路没电连个充电站都找不到,难以打消消费者们的续航焦虑。
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加氢站的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成本,如果没有国有化大企业建设,就难以实现商业化,将氢燃料电池车普及全国;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以纯电、插电等车型为主,对于氢燃料电池车的重视程度不够。
车企紧盯蓝海,推广应用的路还很长
尽管目前氢燃料电池车在我国的发展遭遇技术、成本关卡,但是车企们却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不少企业已经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计划。但即便如此,要想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全面普及与推广,却很难。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