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动力电池白名单”升级转型

2019-01-14   点击量:118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和公告管理征求意见稿,汽车人整理了与之相关的产业政策,这里与读者分享,理清思路。


2015年,在新能源汽车开始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了加大培育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对锂离子电池产业布局、项目设立、生产规模等方面给出了明确限定。对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生产电池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企业进行准入管理。


从16年发布的第一批9家企业,到18年年底,工信部总共发布了三批共计38家企业名单。


除了第一批公布的四家动力电池企业外,之后再也没有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入选。


为了理顺汽车动力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关系,在同年,工信部也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汽车动力电池主要照此执行,也就是行业里面所说的“动力电池白名单”。


使用该“白名单”目录上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型,


在进入工信部的车型目录和获得政策支持上具有优先性,并且直接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挂钩。


因此,整车企业将其作为纳入零部件体系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也使得各个电池厂商对这份“白名单”趋之若鹜。


需要指出的是,从15年11月该白名单第一批发布,到2016年7月连续公布了四批目录共57家企业,但没有一家外资电池企业入选。


2016年11月,工信部又发布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被称为“白名单”的升级版。


相比2015年版本,2017年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的要求扩大了40倍,由此引发了行业的巨大争议。但一直到2017年年中,该政策也未能最终面世。


2017年9月,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工信部考虑不再通过《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方式对企业生产条件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而是由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做好相关承接工作。


2018年0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暂行管理办法》公告,由此官方版的“白名单”正式进入了行业视野。


仅一个月后,第一批白名单企业公布,共21家企业入选。至此,“白名单”完成了第三次升级。


汽车动力电池的管理前前后后经历了三次转变,主体最终也由工信部交到了所谓的“民间组织”身上,从规范条件转变为管理办法。


汽车人参考认为,无论是锂电池规范条件,还是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又或者是官方版白名单,其实内容都大同小异。管理的名单过多,预示着政策多变可能性越大,对于企业来说必是不少负担。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