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08-22 点击量:219次
动力电池走向固态化是高比能、高安全性的自然选择,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前景可期,大力发展固态电池将助推我国锂电池产业从“并跑”到“领跑”,实现对日韩等国锂电行业的超越。
目前,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长续航、高安全两个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南策文在会上介绍,目前液态三元锂电池产品的电芯能量密度能达到240瓦时/公斤到260瓦时/公斤,已经接近约300瓦时/公斤的工艺极限,难以继续提升。在安全性方面,南策文表示,由于采用了低闪点电解液,安全隐患是液态电池固有的问题。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外已经发生了多起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给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武汉大学教授艾新平的统计,2018年40余起电动汽车起火事故中,充电过程中自燃的占29%,静置和行驶中自燃的占39%,而涉水、碰撞、挤压等造成自燃的占比不到20%。“动力电池起火燃烧的主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本身,而非外在因素”,艾新平说,由于应用过程中短路和过充无法完全避免,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而伴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如何解决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这一对矛盾?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固态电池技术或许能提供“两全其美”的答案。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久表示,固态电池通过在化学体系上降低电池的可燃性,利用固态隔膜的热稳定性优势,降低在内部短路和受外力破坏情况下电池的热失控程度,在理论上是有安全优势的。另外,固态电池在正、负极材料选择上范围更宽,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目前,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丰田、宝马、大众、三星等巨头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固态电池研究,丰田计划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推出其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动示范车。在国内方面,以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初创企业正在进行固态电池产业化探索,相关试制品在具有较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安全性测试也表现优秀,目前3家企业均已进入中试线建设阶段。其中,浙江锋锂位于江西的规模化产线将在年内建成投产。除此之外,国内众多研究机构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尽管如此,当前固态电池发展尚有包括固体电解质材料问题、界面问题等在内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固态电池特别是全固态电池距离量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认为,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超越日韩仅仅实现了我国锂电池产业从“跟跑”到“并跑”,未来要进一步实现从“并跑”到“领跑”,还需要大力发展固态电池,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在南策文看来,浙江锋锂、苏州清陶、北京卫蓝新能源等企业已经确定了清晰的产业方向和演进路径,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前景可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锂电池产业链。谈到固态电池发展对现有锂电池产业链的影响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表示,发展固态电池不会颠覆现有的产业格局,但是有可能在细分领域产生新的龙头企业。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