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电动自行车的“超越”

2020-04-10   点击量:278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出行工具之一,汽车已经落入发展的下滑区间,产业变革已成必然之势,并快速到来。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却在不断加速“超越”。


6月18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新一批次的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库,再次增加了148家企业、157个品牌的400个电动自行车车型,而这距离上一次发布刚刚过去42天。


就车型丰富性而言,自2011年12月6日首次发布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以来,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库已收录917款车型。


浙江省经信厅副厅长诸葛建在更早之前的答记者问中曾表示:“目前,浙江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全国排名第三。”


在政策层面,浙江省在1998年就推出了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准许在全省上牌的产品目录》;在保有量上,目前,全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生产企业约150家;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塑料件、电机等产业链条上,其零部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80%。


这就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除了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汽车之外,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一个更易普及的短途出行选择。


2018年,天津、江苏、河南、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电动自行车累计产量均在百万辆以上。


就市场而言,我国电动自行车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在提升。目前,雅迪、新日等两轮电动自行车企业已经上市操作。新日2018年度财报显示,2018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1亿元,同比增长13.14%。


接下来,加大研发资金占比,由低成本向高技术创新方向转型,将给电动自行车行业注入新的效益和发展机遇。


根据第十九届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主办方统计,今年的企业意向成交额已突破80亿元,比去年增加10%以上。


电动自行车是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的,同时搭配脚踏骑行方式。相比汽车五大总成,电动自行车结构比较简单,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车体、电气系统、操纵系统等。而且售价相对便宜,目前,一般电动自行车的售价普遍在2000元左右,具备购买、更换、使用的低成本和高便利性。


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只能作为短途代步工具,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管理体系与认知有待提升,安全隐患及规范管理问题等。


作为民生产业的一部分,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人口众多,汽车普及与出行诉求之间存在供给差距等。然而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成本更具优势,因此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目前,产业的变化趋势,一是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新标准更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发展前景向好,在2017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国。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的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就已双双超过90%。


未来,新管理规范的出台对电动自行车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超越式”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01


一升一降之间的机遇


产业规模差距拉大是超越的开始。


如今,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产量和增速都超过了汽车行业,尤其是在增长速度方面。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产量为3277.6万辆,同比增长5.28%,48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58.8亿元。


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生产完成2780.9万辆,同比下降4.2%。


“谁”在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1983年,上海自行车二厂生产了我国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款产业化的电动自行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从发展状态看,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主要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线品牌企业,比如新日、雅迪、爱玛、绿源等,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更新和销售网络的建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生产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其产品类型主要以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占有份额逐步减少。


没有过多的高成本配件注定了电动自行车较低的使用成本,也因此成就了普通百姓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口、消费水平与习惯、牌号管理制度、跨区域销售等,都会对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消费能力与认知理念的提升,倒逼着电动自行车企业推出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深层次考虑如何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接受度和认可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去年增加8.68%,比2013年增长了54.1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去年增加8.36%,比2013年增长了50.17%。


与消费水平提升“同步”,最近几年,交通拥堵的地区也在增加。伴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大部分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开始突显。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