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01-01 点击量:297次
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中聚电池(原中聚雷天)正在上演一幕上市公司管理层驱逐大股东的荒诞剧。
2010年5月份,这家上市公司以27.5亿港元的代价,从广东的锂电池技术发明人钟馨稼处置换得到15项专利的独家使用权。27.5亿港元包括1亿现金、价值1.56亿的股份以及价值24.93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初定换股价为0.2港元,钟馨稼与苗振国等多人共同分享了这些股份和可换股债券。这次收购完成后,钟成为中聚电池的第一大股东、董事会副主席、技术总监以及执行董事。
上述收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生了风云骤变,今年3月份,上市公司罢免了钟馨稼的副主席等职务,并在香港起诉其违反收购协议,单方面宣布钟持有的可转换债券公司将赎回但不需支付赎金,钟也不能再行权。
在这场纷争中,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公告,公告中却没有第一大股东的声音。近日,深圳市雷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雷天电源)董事长助理张鹏(微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钟馨稼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一个人持股并不能够形成具有控制权的地位,钟在董事局根本没有话语权。在召开股东特别大会罢免钟的执行董事职务时,钟派出的律师甚至没有发言申诉的机会。
雷天电源和深圳市雷天电动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雷天动力)是钟馨稼实际控制的公司,被称为中聚电池的中国营运公司。6月13日,这两家公司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起诉申请,起诉中聚电池的全资子公司中聚雷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严重合同违约,深圳中院已经正式受理这一案件。
早在3月份,中聚电池在香港分别起诉钟馨稼违反收购协议,同时也起诉上述两家公司违反生产合同。6月23日,中聚电池投资者关系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起诉中国营运公司,是因为他们违反了生产合同,从事和上市公司业务有竞争的活动,具体原因以公告为准。
回顾此前,从2009年底,嘉盛控股和钟馨稼、苗振国等人确定合作意向后到2010年5月宣布收购完成,中聚电池的股价狂飙突进,从0.2港元飞升至最高2.7港元,大批追逐锂电池新概念的投资者涌入,其中包括华人首富李嘉诚。而今年中聚电池股价滑落至0.5港元附近。目前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法律纠纷暂无和解趋势,股价仍有下跌的可能性。
谁先违约
在诉讼与反诉之中,需要先追溯去年中聚电池和钟馨稼签订了一份什么样的收购协议,中聚电池和中国营运公司又签订了什么样的委托生产合同?
翻阅去年5月3日的收购通函,中聚电池和钟馨稼的中国营运公司在2010年1月18日订立了一份供应合约,中国运营公司同意按要求生产电池产品并向上市公司作出供应,协议将在2013年3月31日届满。
在引入钟馨稼的专利以前,中聚电池原名嘉盛控股,主要从事证券买卖及投资业务,收购15项电池专利使用权,并签订上述供应协议后,嘉盛控股华丽变身,成为专注稀土锂离子电池及其应用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技术研发的公司,不过业务主要依赖这两家中国营运公司。
在供应协议期间,上述两家深圳公司的电池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将计入上市公司业绩和财务报表中。根据中聚电池3月9日发布的公告,中国营运公司去年10月1日起,就不再向上市公司履行责任,也不再提供销售数据和记录。今年3月12日,中聚电池向中国营运公司提起诉讼。
雷天电源董事长助理张鹏告诉记者:根据生产合同及补充合同,应由上市公司中聚电池按合同约定,先提供生产资金。但中聚电池并没有按照生产合同及其补充合同提供生产资金和购买增添设备的资金,导致我们无法正常完成生产订单。甚至连收购协议中约定应支付给钟馨稼及有关企业的款项至今未付。
当本报记者向上市公司求证,是否向中聚电池提供了生产资金?投资者关系部的有关人士称:不清楚,以公告为准。
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为:按照先履行抗辩权,如果一方当事人首先违约,可以作为另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原因,这一事件到底谁先违约,要看合同中具体约定的双方义务是什么。上海李国机律师事务所的人士也告诉记者,双方都有起诉的权利,但谁先违约谁承担责任。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