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仍会是关键指标吗?

2019-01-24   点击量:313

2018年的车市遭遇了近三十年来的负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却风景独好,首次超过了100万辆。其中,补贴政策功不可没。


以往大多企业都是围绕补贴来进行产品布局以此防止利润的缩水,时光转到2019年,补贴退坡政策却迟迟未出,这又是一个令无数新能源汽车企业纠结和焦虑的阶段。补贴退坡虽然让市场越来越成熟,倒逼企业提升技术和产品力,但市场萎缩、增幅放缓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李一秀认为,市场增幅将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很大影响,其中国家补贴退坡或将在短期内对市场价格体系、经营体系、产品规划和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冲击。“但2019年新能源市场肯定还是正增长,预测是10%到50%的增长区间。”


财政部等四部委此前印发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目前,网上已流传多个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的版本。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是,今年年内补贴退坡或将达50%。2月~6月为过渡期,补贴退坡幅度为30%。此后自7月1日开始,补贴退坡将达到50%。


近日举办的2019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透露了关于补贴的相关信息,工信部部长苗圩就在会上提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2019年补贴政策,分阶段地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防止一次退坡坡度过大,带来大起之后的大落。”


从以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细则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设立了很多技术指标要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比能量密度(比能量密度是描述电池活性物质通过电池反应所能放出电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国家对企业产品续航里程的要求较高。“要逐步取消对于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的要求,要把技术的决策权交给企业,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最近提到。刚刚开始施行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也删除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相关要求。


“比能量的提高是一种技术的追求,无可厚非,但都往一个高续航去走,其实是挺危险的,因为两年就要退坡。”云度新能源汽车董事、总经理刘心文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补贴的影响很大,由于追求高续航里程,用于城市通勤的车也要背负大量的电池包跑,这也浪费了不少钱。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于补贴政策有着不同的意见。他提到,按照国家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的规划,2020年锂离子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目标为300Wh/kg,系统220瓦时,该目标目前没有作废,因此新能源车补贴应该按此目标每年循序推进。如果2019年不提升电池密度的补贴指标等于间接废除国家2020年电池目标。“现在补贴,外资也拿不到,因此应该是补贴效率最好的时候。稍微多花一点补贴就能推动技术进步,而且是延续去年的技术提升节奏。如果2019年不设立1.1倍的能量密度补贴,就会打乱企业技术升级节奏,不利于产业的提升,补贴多花一点是值得的。”


除了补贴政策外,双积分政策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苗圩透露,过去一年中,积分核算和交易顺利完成,118家乘用车企业共完成了107笔积分交易,交易金额达到7亿余元人民币。


“除了财政政策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要考虑其他综合政策,要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并且适时把双积分转化为碳交易的机制。”万钢表示。


在补贴退坡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已开始规划,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北汽新能源开始加大投入,并在2021年基于三大平台推出6款新车。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自主开发一体化动力总成,到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将提升至350kWh/kg,在硬件方面做正向开发,筹备的高端品牌也即将推出。比亚迪也推出了全新一代唐等车型,提高了产品性能,还加快布局了电池业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尽管补贴退坡在即,2019年新能源汽车预计销售160万辆,同比增长33.3%。“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从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上下足功夫,推动全产业链向消费端转型,重视续航里程、电池安全、驾驶舒适性等因素,同时积极增加服务性的消费,并结合自身优势提供增值服务,尽可能地延长服务链条。在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关注三线以下城市的消费潜力,把握年轻群体等细分领域的消费特点。”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