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宁王"320亿材料项目开工:"掘金"废旧动力锂电池

2022-10-25   点击量:229

(编辑,郑远方),据CATL公众号消息,CATL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昨日正式开工。在开工仪式上,CATL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将这一项目称作公司"全球布局和上游资源保障的关键一环"。


这和CATL此前披露的投建计划通告之间,相隔时间不到两个月(详见《科创板日报》十月十二日报道CATL320亿投入材料项目废旧电池回收成重头戏)。


综合CATL昨日消息及十月十二日的通告中来看,这一项目的重点不是动力锂电池扩产,而是对退役电池回收再利用,以实现降本。


具体来说,该项目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利用"等多环节业务,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


项目总投资约320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一期投产,2025年全部投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月十二日的通告中,CATL预计项目建设期为6年(2022-2027年),如今来看,工期大幅缩短。


产量方面,规划建设年产36万吨磷酸铁、22万吨磷酸铁锂、1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材料、4万吨钴酸锂、4万吨再生石墨和30万吨电池循环利用,满产后可为400万以上辆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正极材料。


假如从投资额估算产量,数据显示,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回收生产投资约3亿元/万吨,三元约6亿元/万吨。而若按照行业未来4:6的三元:铁锂出货量比例来算,则大致对应磷酸铁锂电池150-200GWh、三元电池100GWh。


一体化项目全部投产后,即到2025年,GGII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20%,对应动力锂电池需求1100GWh;若CATL全球市占率维持在30%水平,则对应出货量330GWh——本次项目的产量届时已可覆盖大部分电池生产需求。


电池步入规模化报废期产业链争相"掘金"


之前,CATL便已收购邦普循环涉足电池回收业务;2018年,又和上汽就动力锂电池回收再利用达成战略合作。


此外,近期已有多家产业链厂商宣布加码电池循环再利用。


就在十二月二日,华友钴业通告,和孚能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同样包含废料及废旧电池回收、三元前驱体的采购和合作等。根据协议,今年十二月至2025年,华友钴业将向孚能科技合计供应三元前驱体16.15万吨。


十一月,中伟股份和韩国SungEelHitech签署备忘录,拟在欧洲开展电池回收等项目合作,双方将分别从中韩两国公司手机电池废料资源,协议有效期至2023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同月,格林美和全球超200家整车厂及电池厂签署了动力锂电池回收协议并展开合作后,也和瑞浦能源签署合作协议,以实现锂电池安全回收、贮存和绿色处置。格林美已形成了深圳、天津、无锡、荆门、武汉等覆盖全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电池回收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动力锂电池回收将超过25万吨/年,并谋划和全球上下游合作在印尼、欧洲建设动力锂电池回收基地。实现三元前驱体产销规模超40万吨/年,四氧化三钴产量超3.5万吨/年。


为何产业链厂商对电池回收愈发重视?


如今,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备的动力锂电池已处于退役期。从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高达20万吨(约25GWh),2025年将达110万吨(约137.4GWh)。


行业预计,2020-2030年动力锂电池回收合计市场空间有望超过2000亿元,其中三元电池回收空间约1305亿元,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空间约680亿元。


而据《废旧锂电池市场规模及回收利用技术》,即使是贵金属含量最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其锂元素含量也有1.6%,仍高于我国开发利用的品位仅0.8-1.4%的原矿。


因此,在如今上游材料紧缺、价格持续攀升频刷新高的情况下,电池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厂商避开价格波动获得锂、钴、镍等原料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政策端近期也多次出现动力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身影。


周五的新闻公布会上,工信部再次提及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将加大政策支持,赋能产业发展。《"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提出发展退役动力锂电池智能化拆解及高值化回收利用装备。


十一月二十三日,工信部又就《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司第三批"白名单"征求意见。若算上此前的两批公司,目前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已扩充至47家。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