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破解动力锂电池回收课题

2022-10-25   点击量:241

动力锂电池容量衰减,无法支撑续航里程,换一块新电池却花费不菲。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看似是一个末端问题,实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上升,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锂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有助于更好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汽车消费,培育壮大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为应对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相关部门接连公布一系列政策举措。今年七月初,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公布通知,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今年八月,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截至九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公司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也应看到,由于处理成本高、赢利困难、管控不严,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不少退役的动力锂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这一现象的治理要相关部门及时出手、行业公司同心联手。


规范竞争市场,"有形之手"须积极作为。破解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难题,规范流向渠道是当务之急。既要管好"增量",让新增动力锂电池流向有迹可循,也要约束"存量",以强制举措限制不正规回收公司的野蛮生长,净化电池回收市场。和此同时,收得进来,更要能用得出去,应进一步明晰梯次利用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相关要求,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废旧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的公司"能手",引导退役电池有序回收利用。


提升回收效率,"无形之手"须多主体共同发力。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涉及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商、终端利用公司,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好电池回收这一产业,还需上下游公司"多手联弹"。应该看到,无论是抑制灰色产业链生存发展,还是落实动力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都要产业链相关公司采取联合行动,维护良好行业生态,培育梯次利用市场,有效开拓电池回收这片蓝海。


多方出手,是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留足后手"。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而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也必须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正轨。有关部门应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快推动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有关相关公司而言,不妨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加速布局相关产业,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培育新上升点埋下更多"种子",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大显身手。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