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1-06-23 点击量:256次
锂离子电池制造离不开锂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掌握了上游锂资源,谁就掌握了动力锂电池发展的主动权。某业内人士表示,“动力锂电池公司要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公司,非得向上下游延伸,防止资源被卡脖子的情况出现。”
关于锂资源可能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电池我国网此前曾经做过报道。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年产200万辆新能源汽车,预计锂需求量将达到15万吨碳酸锂当量。而依据Roskill的预测,到2026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全球动力锂电池产量快速扩张,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逐渐呈现出供应紧张局面。
美国锂离子电池加工商Livent首席执行官PaulGraves表示,“我们预计到2025年对锂材料的需求将是2017年的5倍。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怎么样加工足够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不久的未来,市场继续出现锂短缺的风险将很大。”
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市场,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40%以上,虽然我国的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20%,但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锂原料对外依靠程度高,公司立足基础,创新技术,是处理锂原料可继续发展的根本。”我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表示。
郑绵平院士现任我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试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毕生致力于矿产资源的研究工作。
过度依靠进口锂资源的做法就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郑绵平院士表示,“锂原料的提炼离不开技术,公司应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力气,才能实现锂原料的可继续发展和使用。”郑绵平院士提出提议,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吸附和隔膜技术,沉淀法、离子交换吸附法等多个办法联合使用,提高电池中的锂金属回收率等途径提取锂原料。
郑绵平院士从事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的研究范畴60余年,出版6部中英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余个,系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郑绵平院士认为,我国锂资源开发还有很大前景,要增强勘查和研究,摸清家底。从经济、环境友好角度考量,他提议重点开展盐湖型和深部卤水型锂资源勘查,酌情开展其他类型的勘查,保障战略锂资源应立足国内,同时还要“走出去”,重点向锂三角地区(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拓展。
作为一名盐湖学和地质矿床学的知名专家,郑绵平院士这些有关锂资源开发的真知灼见,非常值得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从业者学习和借鉴。
郑绵平199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1995年当选为我国工程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和2003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我国工程科技光华奖;2014年被推举为国际盐湖协会主席。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