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1-06-16 点击量:238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也在快速发展,那么你了解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详细资料解析吗?接下来让小编带领大家来详细地了解有关的知识。
统锂离子电池的有机液态电解质在高温下极易起火,造成电池热失控,具有较大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金属锂负极在电解液中极易出现枝晶,刺穿隔膜引起电池内短路,所以基于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离子电池不能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锂系电池分为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离子电池,而真正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危险性大(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故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由于采用耐高温的固态电解质代替常规有机液态电解质,故安全性好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同时,由于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远优于电解液,所以其理论上可以有效阻挡金属锂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的枝晶,使得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可以采用金属负极,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锂电重要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构成,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是正极材料,其容量与电池的成本决定了电池综合性能的优良与否,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然而,固态电解质的本征电化学性能及其与正、负极的界面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尤其在正极结构中,包括活性物质、导电剂和固态电解质等在内的不同组分之间固-固界面的稳定性限制了电池的容量发挥和循环寿命,是阻碍电池性能提升的重要瓶颈。
固态锂离子电池又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简称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电池各单元,包括正负极、电解质全部采用固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关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研究按电解质的分类重要为聚合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和无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其中,固-固界面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不佳导致正极材料固-固界面不断发生化学和电化学反应,使锂离子在反应过程中逐渐消耗,造成电池的容量衰减;其较差的机械稳定性导致正极材料固-固界面发生剥离,减小了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和集流体的接触面积,使电池阻抗大幅新增,降低了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界面热稳定性不佳导致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分解和元素渗透,造成电极与电解质在高温下相变从而失效,限制了电池的装配工艺普适性。因此,提高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固界面的稳定性是提升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
使用了全固态电解质后,锂离子电池的适用材料体系也会发生改变,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可以不必使用嵌锂的石墨负极,而是直接使用金属锂来做负极,这样可以明显减轻负极材料的用量,使得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明显提高。此外,许多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可能之前与现有的电解液体系的兼容性并不好,但是在使用全固态电解质后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以上就是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有关知识的详细解析,要大家不断在实际中积累相关经验,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为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发展。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