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2-06-16 点击量:309次
动力锂离子电池偏重梯次利用,消费锂离子电池偏重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分为梯次利用和材料再生。退役锂离子电池中含有电解液以及各类金属物质,随意废弃将对环境出现沉重负担,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锂离子电池中的锂、钴、铜、镍、铝、铁等金属具备不同程度的经济价值,效益也将促进回收行业的良性发展。
动力锂离子电池进入集中退役期,梯次利用集中在储能环节
2014年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元年,之后经过三年的扩张,国内年产量上升了约10倍,达到44.5Gwh。动力锂电池退役周期在5年左右,因此2018年以后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市场进入高速上升期。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和标准,划分回收主体责任、促进其建立回收体系。未来3年,退役电池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为主,重要将梯次利用于储能市场。铁塔基站是退役电池的良好应用场景,在电量80%至40%的衰减过程中,退役电池依然可以在储能上实现8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
锂钴价持续上涨,消费类电池的金属再生效益获得支撑
我们根据国内主流厂商的湿法再生路径,对动力锂电池和消费类电池的经济效益分别进行了测算。动力锂电池中磷酸铁锂离子电池(LFP)、三元电池(NCM523)和消费类钴酸锂离子电池(LCO)金属再生可获得的净利润分别为-292、17733、38729元/吨。因此可以预见,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依赖责任划分和梯次利用,而消费类电池再生的经济性相对更好。
首次覆盖并长期看好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
首次覆盖并长期看好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动力锂离子电池进入集中退役的高上升时期,另外,回收政策陆续出台,相应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退役动力锂电池的梯次利用延长其使用周期,有望获得超额收益。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再生项目具备金属回收良好的经济价值。同时垃圾分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回收/报废)率,公司有望获得利润的稳步上升。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2019年动力锂电池回收量达到11.14万吨,2020年将达到25.7万吨,解决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问题迫在眉睫。
有分析认为,预计2018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可达50亿元规模,到2020年至2023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上升到136亿元-311亿元。这一块新兴市场,50亿元的产值规模,关于任何一家公司,甚至于政府机关而言,都不可能忽视,可不单单是一个新的产业。
动力锂电池回收除了有巨大的产值规模以外,打通动力锂电池生产、回收利用的环节,还能降低目前动力锂电池的成本,特别是对镍钴锰、铜、铝、锂等电池关键金属的回收,能够有助于稳定这些原材料的供应与价格。同时还能防止了动力锂电池中的重金属由于回收不规范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以三元材料电池为例,其正极含有大量贵金属,其中钴占5-20%,镍占5-12%,锰占7-10%,锂占2-5%和7%塑料,所含金属大多是稀有金属,应该被合理的回收再利用。例如,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除了锂离子电池还有高温合金等。可以推算,贵金属的回收量是巨大的。
目前在政策、利益、责任等多重动力驱动下,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骆驼股份、中航锂电、华友钴业等电池生产公司和材料生产公司,均已在动力锂电池回收领域布局上开始发力。
而在地方政策方面,也出台了多种促进动力锂电池回收的补贴政策,鼓励动力锂电池回收。深圳市对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包括本地生产公司和外地生产公司在深圳授权的法人销售公司,按20元/千瓦时的标准专项计提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对按要求计提了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的,按经审计确定的金额的50%对公司给予补贴;上海回收动力锂电池的车企1000元/套的奖励。
关于废旧的动力锂电池,目前重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
一、梯次利用,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锂电池,在电池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用在发电站储能、电网储能等相关领域作为电能储存的载体,发挥剩余价值。
二、拆解回收,对动力锂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特别是对镍钴锰、铜、铝、锂等电池重要元素的回收,实现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制造成本。
目前重要是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发挥剩余价值,而三元材料的电池则由于前期国家没有规范的技术指标,导致前期生产的三元材料电池的技术标准参差不齐,如用于梯次利用要对电池进行测试,测试过程的风险较大,因此三元材料电池仍以拆解为主。
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升,带来了动力锂电池报废量迅速攀升,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面对越来越多的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到来,建立一套完善并且健康的电池回收体系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废旧锂离子电池得到合理利用、回收,实现电池价值最大化同时还能降低目前电池的制造成本。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