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概况

2021-05-15   点击量:350

近年来,由于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高转换率、长寿命、无污染等优点,锂离子电池得到了快速普及,其应用逐步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转向动力型电源领域,锂离子电池行业因此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从产量来看,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26.87亿只,到2017年,锂离子电池产量已提升至111.13亿只,上升超过4倍;2018年1-十月,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累计达到113.90亿只,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从出货量来看,2012-2017年,我国各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动力锂电池作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其出货量增幅最大。2017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约为39.12GWh,小型电池出货量为35.23GWh,储能电池为3.45GWh。从装机量来看,以动力锂离子电池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29.51GWh,同比上升91.73%,势头依旧强劲。其中,EV乘用车装机最大,达到16.06GWh,占比54.42%,同比上升116.13%;EV客车以8.71GWh排在第二位,占比29.52%,同比上升101.58%;插混乘用车以2.26GWh排名第三,占比7.67%,同比上升122.50%。电池类型方面,NCM三元电池以17.7GWh的装机量占比最大,达到59.98%;磷酸铁锂离子电池装机量11.16GWh,占比37.82%,排在第二位;锰酸锂离子电池以0.48GWh装机量占比1.63%,排在第三位;钛酸锂离子电池以0.17Gwh占比0.58%,排在最后。封装形式方面,2018年前三季度方形电池装机量高达22.18GWh,占比为75.16%,是当前锂离子电池主流封装形式;软包电池装机量3.79GMWh,占比12.84%,排在第二位;圆柱电池以3.54GWh装机量占比12%,排在第三位。总的来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催生上下游联动,产业链逐渐成熟。不过,安全性问题也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安全技术瓶颈方面,突出表现为:成本居高不下,材料核心技术待突破;忽视安全结构设计,热失控现象频发;制造工艺要求高,电池组一致性问题需完善;在安全管理瓶颈方面,制约因素为:标准体系缺失,亟待加快制修订工作;市场次序混乱,公司无序竞争严重;安全监管职责不到位,行业管理用途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动力锂电池将驱动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2018年前十一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35万辆和102.98万辆,同比分别上升63.63%和68%,延续中高速发展,继续拉动动力锂电池市场上升。2018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预计达到70GWh,同比上升57.3%,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稳步调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进一步趋稳,动力锂电池将驱动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模持续快速上升。


其次,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各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特种等领域逐步推广,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不断完善,与锂离子电池研发加速融合,锂离子电池产业创新速度加快,各种产品相继问世并投放市场。未来,随着各类新技术持续进步,包括硅碳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等在内的新型材料有望在锂离子电池上面广泛应用,在可穿戴设备、特殊环境等特定应用领域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颠覆性锂离子电池产品。


最后,技术角度来看,受益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以及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湿法隔膜将会爆发出巨大市场需求。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发展,且三元材料的需求带动湿法隔膜的需求快速提升,目前国内厂商纷纷扩大湿法隔膜产量,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上的高壁垒、生产线建设周期长且达产时间和实际产量尚其不确定性,高端湿法隔膜市场仍将供不应求。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