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锂电降本幅度将过半 行业深度洗牌出局者甚多

2021-05-13   点击量:249

《证券日报》注意到,由于锂电行业超高的行业关注度和资本集中度,仍驱使着后来者跃跃欲试。但在倪绍勇看来,池动力电材料应用已背负沉珂的压力,降本增效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今年以来,新能源行业正式进入后补贴时代。随着双积分政策接棒,资本寒冬逐渐蔓延至新能源制造行业,锂电公司面对着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空前压力,全产业深度洗牌已开启,业内上市公司的股价下挫,利润压缩;多家新三板锂电公司冲刺IPO均告失利,行业出局者越来越多。


此外,正极材料受制钴锂等资源价格波动,盈利受限,技术升级转型困顿;负极材料公司普遍体量不大,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业绩影响较大,硅碳负极推广应用不及预期;而隔膜及电解液产量过剩、利润低迷难以为继。


目前三元电池的材料很多都分布在国外,而且很多被国际巨头们垄断。此外,整车对动力锂电池的要求不断提升,涉及电池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充电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加强,倪绍勇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排名前10的动力锂电池公司采用的电池材料集中在三元、磷酸铁锂和多元复合,而目前三元和磷酸铁锂是大多数公司选择的材料。对此,倪绍勇预计,未来受电池能量密度制约,三元比例会上升迅速,磷酸铁锂上升放缓。


谈到补贴取消后动力锂电池的成本问题,倪绍勇认为,没有补贴的前提下,要降本40%-50%甚至更多。也就是说电池成本假如不下降50%,整个行业都活不下去。他表示,在未来的一两年里,国家补贴终将会没有,锂电行业轻松捞金的时代将一去不返。我们终将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对终端用户的投票。假如我们做不到最好,最终用户就会用脚投票。


梁锐对此亦表达了相同的看法。除TOP10公司之外的其他动力锂电池公司合计仅拥有约13%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占有约55%的行业总产量,且其中大部分产量属于低端产量,其产量利用率仅仅约为10%,拉低了行业产量利用率指标。


梁锐认为,在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要求降价的双重夹击下,动力锂电池公司假如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只有出局。


日韩注资扩产备战2020


动力锂电池争夺进入倒计时


随着2020年时间节点的临近以及补贴的加速退坡,加上此前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公布执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行)》,鼓励外商投资动力锂电池,动力锂电池市场竞争无疑将再次升级。我国开放的汽车产业正吸引着特斯拉、宝马、松下、三星、LG、SK等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投资,加速扩产。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与深度较量中,国产化与规模化均在提速,越来越多国内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公司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出口比例提升,汇兑损益新增,海内外客户和市场开拓效果显著,跻身跨国巨头供应链。


我们我国公司的生产量力与创造力从来不容低估。我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认为,如今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来说是最好的发展契机。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整个新能源车发展尤其乘用车进入了超高速发展,突破了10万台的规模,对新能源车的整个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用途。


崔东树预计,新能源车今年将达到120万台的规模,明年达到160万台的规模。重要考虑上升点还是乘用车发展,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方面都有较好的空间,但是明年插电混动会有较好的发展推动力。在这种推动下,假如今年达到110万台-120万台的规模,明年达到160的规模,2020年200万的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崔东树表示。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全球经贸形式的变化以及在此背后的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这将推动我国政府加大发展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尽最大力量减少对传统能源石油的依赖,同时,传统产业明显走上下坡路,也会迫使不少公司和资本转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墨柯预计,2021年全球锂电市场规模将达到450GWh,是2017年150GWh的3倍,年均增幅继续保持在30%以上,对应我国市场,2021年锂电市场规模将达到227GWh,全球份额依然会维持在50%偏上的水平。综上而言挑战仍在,未来可期墨柯对记者表示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