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迎动荡 日韩“卷土重来”

2018-07-30   点击量:498

近日,中汽协公布了1-6月销售数据,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3万辆和4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4.9%和111.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4万辆和3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0%和96.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0万辆和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0.2%和181.6%。
 
表面上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走高,但深挖一下,我们就能看出企业利润并未随之上涨。根据目前国家发布的2017~2018年新能源车新的补贴政策,总体上国家补贴比2016年退坡20%,地方补贴不得超过国家补贴的50%。补贴的退坡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而为了压缩成本,而这一压力又快速传导至动力电池企业,加速了电池行业的洗牌。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介绍,“从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总体产能利用率只有40%,呈现出结构性产能过剩,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那么除了新能源车新的补贴政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如此局面呢?
 
受上下游挤压企业盈利分化
 
首先,成本危机已经成为动力电池行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在整车企业端又不断压价,未来即使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企业,也不过是赚取加工费而已。以宁德时代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8.64%、43.7%、36.29%。特别是2017年与2016年毛利率相差7.41个百分点。
 
再有就是原材料价格上升将影响动力电池企业毛利。数据显示,未来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润将由目前的30%下降至20%左右。正因如此,到过去一段时间,资本的涌入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的仅仅是表面的繁荣,行业实际竞争却异常残酷。
 
高端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一直被几个大企业占据,2017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出货量占到80%。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企业也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有专家称,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01.5万辆,那么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0GWh;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210万辆,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将为101.1GWHh。与之相对的是,2016年动力电池产能已达到170GWh/年,2017年动力电池产能超过200GWh/年。可见,动力电池市场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经凸显。
 
技术陷入瓶颈和外资企业的挑战
 
最近,国家发改委向有关部门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其中,关于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项目的相关规定,要求达到300瓦时/千克、220瓦时/千克的电池单体比能量和系统比能量。《意见稿》的提出,对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带来的震动不小。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到达天花板。根据技术数据,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以难超过140Wh/kg,规模化的三元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多做到220Wh/kg,实验室密度上限为300Wh/kg。根据2025年的目标:要实现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400Wh/kg几无可能。
 
外资企业的表现也让国产电池厂商面临诸多挑战。2018年以来,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卷土重来之势似乎已经形成。尤其是到2020年政策保护期过后,外资企业再次进入中国市场,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领头羊企业,势必要经历一场大考验。尽管部分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以及专家对击败“卷土重来”的日韩电池信心十足,但实则隐忧不少。
 
过去一段时间,资本的涌入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的仅仅是表面的繁荣,行业实际竞争却异常残酷。而动力电池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被折射出来:如上游价格暴涨,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企业又不断下压供应商采购价格等。整体看来,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格外艰辛。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