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12-02 点击量:261次
锂金属电池的容量是现有标准锂离子电池的两倍,而且可以利用当前电池制造系统生产,但使用液态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存在锂枝晶生长问题,有可能迅速出现热失控现象。据外媒报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的JeffSakamoto副教授及其团队曾开发一种名为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以用于电池中。
(图片来源:umich)
然而,在生产锂金属固态电池时,锂金属反应性强、性能弱,很难与固体电解质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使用最先进的制造设备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无负极设计,用铜制成的金属箔取代负极,让电池基本可以自行组装。其原理是利用普通正极材料中的锂。当电池首次充电时,电池正极一侧的锂离子被提取并输送到负极侧,有效地合成锂金属负极。Sakamoto表示:“我们可以利用电化学技术,让电池自己‘制造’锂金属负极。”
目前研究显示,这种电池经过5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稳定性能,并表现出“高库仑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电子移动时未发生任何寄生反应,比如形成锂细丝。
据介绍,经过50次循环后,电池会出现“容量衰减”,但效率没有减退。研究人员认为,问题出在复合正极上。假如能改善正极性能,电池可以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防止热失控风险,而且更易于生产。这将有助于减轻电动汽车重量,或者提升续航里程。
这种生产方法不使用负极,因此制造成本更低。此外,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就可实现这种工艺,因此电动汽车制造商可不必完全更新其设备。Sakamoto称:“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使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不高于内燃机汽车,从而推动其发展。”另外,这项技术有助于缓解电动汽车充电站数量不足带来的隐患。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