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11-29 点击量:224次
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正开始与国际动力锂电池先进公司开始正面交锋。
进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锂电池产业都进入了新的转折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外商投资全面放开,动力锂电池“白名单”全面取消;欧洲、北美等全球主流汽车市场纷纷布局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在十月十六日举办的第五届动力锂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介绍,“今年1-九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8万辆和73.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7%。相伴随的是,今年1-九月我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34.2GWh,同比下降18.9%。”
我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双双下降既有疫情原因,也与财政补贴退坡及行业大环境有关,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洗牌。
刘彦龙披露的来自我国•动力锂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19年1-九月,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有装机量的电池公司有67家;但在今年,其中有11家公司今年已经没有装机了。另外今年前三季度装机量公司中,有32家公司各自的总装机量均不足10MWh。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1-九月,我国市场装机量排名前10家动力锂电池公司总装机量占到了我国市场整体份额的91.71%,而去年同期只有88.01%。“可见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进一步提升。”刘彦龙说。
在我国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外资公司在华布局也在加码,已经逐步参与到了我国市场的竞争。
我国•动力锂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去年1-九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公司在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份额仅为0.35%;而今年1-九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公司在我国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15%,随着外资公司与我国主机厂合作的深入,该数据预计还会继续攀升。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来看,LG化学、松下再次进入我国市场装机量前十的序列,加剧了我国本土电池公司的竞争,从推荐目录来看,今年三星、LG化学、SK、松下、三洋电机等电池公司均有配套车型入选。面对日韩公司的竞争,我国电池公司分化严重,不少新建产量放空,洗牌进一步加剧。
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
“外资公司有着品牌、资本及产量优势,因此本土公司要想在这场角逐中立于高位,应利用好自身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响应,在提质增效和降本创新上多下功夫,继续做优做强。”刘彦龙强调。
动力锂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主任周波建议,“我们可以像周边一些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较缓的国家,推出一些适用的动力锂电池产品,比如推出一些适合东南亚国家的磷酸铁锂产品,来符合他们对动力及储能的需求。”
危的另一面,则孕育着机会。我国本土公司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也陆续获得国际主机厂的认可,逐步参与进了全球市场的竞争。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协议、亿纬锂能获宝马定点、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万向一二三拿下大众百亿订单……近几年我国本土电池生产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我国电池公司积极“走出去”,在市场、技术、资本、品牌等领域全面参与全球化运作,服务国际主流车企和市场。
同时,今年全球电池产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近年来动力锂电池技术不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这也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拓宽了边界。
尤其是今年,锂离子电池在5G基站、大数据中心、储能、电动船舶、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遍地开花。同时,换电、车电分离模式在今年也受到我国政府的政策以及产业界和消费端的“支持”,产业机会频现,锂离子电池产业市场空间不断被挖掘并壮大。
关于在电池技术创新方面,刘彦龙认为,“我国公司的CTp、刀片电池、JTM技术都有应用或亮相,持续推动着整车的性能改善和成本下降,同时也在助推全球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方向,关于我国公司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应该看到,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技术仍有不足,这是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全球众多车企、电池公司纷纷在电池环节加强布局,希望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抢得先机,占据主动权。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仍任重道远,应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争在下一轮技术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