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10-29 点击量:499次
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大规模储能应用,锂离子电池(LIBs)一直被给予极大期望。对于以富镍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的LIB来说,在众多的副反应中,CO2的产生很值得注意,因为它对电池的伤害程度非常大。在充电过程中的每个循环都可观察到CO2产生,当考虑多个循环的影响相加时,CO2气体积累的影响最大。因此,抑制其产生以及弄清其产生源头是非常有价值的。
过去的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对二氧化碳演变起源的见解,这包括有机碳酸盐电解质的电化学氧化,NCM表面上残余碳酸锂(Li2CO3)的分解,以及高电位下NCM释放的晶格氧对有机碳酸盐电解质的化学氧化。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几种机理尚未达成一致,因此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近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TorstenBrezesinski教授通过在差分电化学质谱-电化学红外光谱(DEMS-DEIRS)中实施同位素标记和电解质替代,确定了在高电位下,富Ni的NCM正极上产生CO2的机制。作者还对NCM622表面上残留的Li2CO3进行了碳同位素标记(13C),这有助于确定Li2CO3对CO2的产生是否有贡献。此外,作者通过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电解质中的碳酸酯溶剂,可用于确定CO2是否还来源于电解质分解。
作者首先通过高温O2处理除去NCM622样品表面的天然Li2CO3层,随后将其暴露于13CO2在样品表面形成具有13C标记的Li2CO3层。实验结果显示,12CO2在每个循环中都会产生,但13CO2主要在第一个循环中产生,在随后循环中迅速减少。与13CO2量相比,12CO2在每个循环中都会产生,积累量逐渐增大。
以样品13C-wet-1h为例,其表面上的Li2CO3是13C在系统中唯一的来源,同时电极在工作前后Li2CO3的量的差值正好与产生的13CO2量相一致,因此一部分的CO2确实来源于Li2CO3。另外,电池中12CO2还是源源不断的产生,但本实验中使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了电解质中的碳酸酯溶剂,这也就意味着12CO2中的氧原子来源于正极材料。
图1.13C-wet-1h测量DEMS-DEIRS期间的工作电极电位(vsLi+/Li)和CO2,CO和O2的生成速率
图2.13C-wet-1h粉末,预工作电极和工作后电极上测量的Li2CO3量与在电极上DEMS-DEIRS实验期间检测到的CO2累积量相比较。
图3.在DEMS-DEIRS实验期间,每个循环产生的气体。
在本次试验中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Li2CO3会产生CO2,但同时也证明了Li2CO3不是CO2的主要来源。在不考虑电解液氧化分解的条件下,NCM材料中逸出的氧原子与电解液反应是电池中CO2的主要来源。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