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07-04 点击量:273次
随着全球太阳能电池热潮的出现,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也从几年前开始迅速崛起,目前的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我国大陆。2011年由于太阳能市场人气低迷,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他们能否顶住压力迎来又一个产业高峰是我国内地太阳能电池业内人士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先来大致梳理一下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历程。
2009年六月台湾"立法院"通过了《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要鼓励民间以太阳能、风力等方式发电,逐步拓展传统火力或核能发电以外之替代能源。至此台湾太阳能公司开始了太阳能产业崛起之路。
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电市场呈现了全面上扬趋势,台湾太阳光电厂商在年初大规模的进行扩产,除了首度有硅材厂商开始试产外,硅片、电池片、模块均展现产量大幅扩充的局面。其中,第一、二季的硅晶电池片出货量,分别较去年同期成长307%、160%,在多数产量布局台湾的情况下,以既有石化、半导体产业技术能力为基础,就近供应价格、数量稳定的上游材料,为硅材、硅片厂商创造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随着电池片厂商的大幅扩厂,上游产业的成长可谓毋庸置疑。
据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TpVIA)的资料显示,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产量达到3400MWp。仅单元厂商就有54家,除了硅结晶类以外,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有7家,CIGS太阳能电池公司有8家。2010年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台湾太阳能电池公司就占据3席,包括位列第5位的茂迪,第6位的昱晶以及第11位的新日光。
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产量占全球总体的14%,已经超过日本和德国,仅次于大陆、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年产量上升118%,达到27.2GW。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总出口的62.2%,使得亚洲成为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区。
2011年年初,面对我国大陆太阳能电池厂商市场占有率后来居上,以及韩国后起之秀急起直追,台湾太阳能电池供应商腹背受敌,再加上2011年太阳能电池将供过于求,且单价直落的态势,台湾中小公司规模的太阳能电池公司经营挑战加剧,往往专注于供应链某一环节的台湾制造商,尤其受到行业低迷的打击。与今年早些时候的最高点相比,茂迪(Motech)、华美电子(Sino-American)和昱晶(Gintech)的股价都下跌了20%。
由于太阳光电产业受到欧洲市场需求渐冻影响,产量扩充较大的电池公司在2011年四月明显反应在营收跌幅较大,五月受到市场未反转、库存水位过高及价格下杀影响,产量利用率普遍下降。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部分太阳能公司为了清空电池库存,不得不采取减产停工措施,鼓励并希望员工开始休一些应休未休假、补休假与年假。以求借此帮助公司缓解运营成本压力。太阳能光电行业五月份营收跌幅几近4成,真是一片惨绿~~
到了2011年七月,受到意大利、德国确定的刺激计划的影响,部分台湾太阳能电池公司的销售业绩有所回升,台湾太阳能晶片公司的订单量也在上升。预计,市场在七月底会有提升;但是,由于多晶硅稳定的交易价格,太阳能晶片公司的上升量会小于太阳能电池公司。
紧接着,2011年八月电池价格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上涨了3-5%。随着第三季度太阳能订单趋稳,生产商们再次投入全力生产。一线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计划在八月提高报价3-5%,超过每瓦0.8美元。太阳能行业对第四季的销售同样持有乐观态度。与此同时,许多台湾制造商通过全球存托凭证上市,成功地筹集到了资金。例如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本月筹资1.32亿美元,使得生产公司的资金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业内消息表示,许多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已经告知客户晶片生产公司不再亏本运营,因此太阳能晶片的价格也有可能随之回升,因此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在需求低迷的第二季度,太阳能电池价格下降了30%。随着市场逐渐明朗,需求在第三季度也逐渐回升。
如此起伏不定的市场态势,让我们不禁对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发展有所担忧,到底未来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能否真如预期所愿呢?不过不管未来的产业发展如何,台湾的太阳能电池公司用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告诉了我们他们的答案。
一、积极开展供应链结盟之路
除积极朝下游系统、新技术及新兴市场发展之外,供应链结盟已势在必行。不仅中、小规模的台湾太阳能电池公司须要供应链策略连盟,新进大公司尽管资源丰厚,且积极进行供应链垂直整合,然若能透过与产业链业者分工结盟,则如虎添翼,因此结盟风潮在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中蔓延开来。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