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66-3615
2020-05-26 点击量:292次
据外媒报道,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约翰·古德伊纳夫(JohnGoodenough)领导的团队,提交一项以玻璃为关键组件的新型电池专利申请。新型玻璃电池的存储容量明显新增,有望进一步取代内燃机,加速汽车电动化进程。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向玻璃中注入钠或锂,使其在电池内形成电极,新电池技术的储能能力,可达到同类锂离子电池的3倍。全新玻璃电池既不挥发也不易燃,也未出现一直困扰锂离子电池的锂枝晶生长问题。枝晶失控生长容易导致短路,并带来安全隐患。研究人员称,假如新电极能够实现商业化,可使玻璃电池突破价格障碍,促进电动汽车推广,重振交通运输业。
Goodenough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克雷尔工程学院(CockrellSchoolofEngineeringattheUniversityofTexas,Austin)的名誉教授,因与其他学者共同发明锂离子电池,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表示,新技术使电动汽车在成本和便利性方面,可与内燃机相竞争,并且可以用来在电网上存储间歇性太阳能和风能。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员玛丽亚·海伦娜·布拉加(MariaHelenaBraga)说,早期测试表明,新型电池的充放电周期可能达到“数千次”,超过典型镍锰钴或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平均水平(1000-2000个循环)。
此外,玻璃电极可以承受的温度范围更广,通常在零下20℃到60℃之间。专利中描述:“含有水溶剂化玻璃/非晶态固体电解质的可充电电池,是一种安全、低成本的固定电池,能够储存大量电能,供电网使用,或为电动汽车的电池或电容器充电,因为固定电池的运行温度范围可以一直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成本很低。因为电解质中碱性离子传输的活化能很小,所以,由便携式可充电电池供应动力的电动汽车,可以在广泛的环境温度下运行。”
锂离子电池共同发明者申请玻璃电池专利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