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定制热线: 400-666-3615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潜力巨大

2019-10-09   点击量:307

记者昨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信部已完成34家梯次利用企业的动力蓄电池编码申请备案,实现对梯次利用企业的溯源信息监管。工信部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


为什么电池要梯次利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退役后,通过梯次利用可以最大化利用电池余能资源。通常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可梯次利用于其他领域。


梯次利用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规模。


废旧动力电池不仅存在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可能,电解质也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容易产生有毒的化学气体,危害人体健康。


对此,工信部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推动汽车制造、电池生产及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备电、储能等领域开展梯次利用试验,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国家电网在北京大兴建设了100kWh梯次利用锰酸锂电池储能系统示范,在张北建设了1MWh梯次利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示范,有效验证储能领域梯次利用可行性。同时,组建了退役电池分选评估技术平台,制定电池配组技术规范,研制了高效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


北京匠芯研发了梯次利用光储能系统,并正在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动力蓄电池包(组)评估系统。北京普莱德与北汽等合作实施了储能电站项目、集装箱式储能项目等,累计梯次利用量约75MWh。


中国铁塔公司在全国31个省份约12万个基站开展梯次利用电池备电应用,使用梯次利用电池约1.5GWh,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充分验证了梯次利用安全性和技术经济性可行性。同时,中国铁塔公司牵头行业突破了电池成组、容量综合评估等一批梯次利用关键技术。


深圳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利用退役动力蓄电池,生产用于备电领域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无锡格林美与顺丰公司探索将梯次利用电池用于城市物流车辆,中天鸿锂等通过“以租代售”模式推动梯次利用电池在环卫、观光等车辆应用。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研制、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中国铁塔公司正牵头研制通信领域梯次利用相关行业标准。


工信部明确表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存在的问题是电池剩余寿命及一致性评估等关键技术瓶颈还有待突破,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相关内容:美国提出废旧电池关键材料回收目标!中国的动力电池回收有啥新进展?


据最新消息,为推动锂电池材料的回收,美国能源部日前宣布将正式启动阿贡国家实验室电池回收研发中心建设,和锂离子电池回收奖项目,以实现从废旧电池中回收90%关键材料的目标。


这等雄心壮志令人惊叹不已!国内锂电池领域的回收进展如何?莫急,有专家为您揭晓······


据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61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与之伴生的将是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32.2万吨!为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发展动力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产业势在必行。


湿法冶金法占主导


国外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比较成熟但也相对单一,主要采用火法冶金技术路线,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比利时的优美科公司,其工艺能够将磷酸铁锂电池的铁变成铁合金,铜铝形成氧化物渣,之后再继续冶炼;锂电池内的石墨、隔膜和电解液等有机物最终全部以还原剂的形式被燃烧掉。但该工艺存在能耗高、无法直接回收有价材料、碳排放巨大、经济价值低等问题······


我国前期使用的动力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为主,未来5年内主要的再生利用电池仍然是缺乏回收价值的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国内传统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普遍采取湿法冶金的技术路线,由于处理流程长,在处理中需要添加强酸、强碱、氨等溶液,产生的污水还需要进行环保处理。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只含有2%的锂,根据“2016百人会”报告数据,用湿法冶金的技术处理磷酸铁锂电池不能实现收益,处理1吨磷酸铁锂电池仅生产成本就亏损430元。另外,湿法冶金工艺对环境要求敏感,很多对环境要求严格的地区难以落户。


近几年涌现出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为锂电池回收带来了新的契机。物理法回收技术已逐渐实现产业化。通过精细化物理拆解技术,能够回收湿法冶金工艺不能回收的电解液与隔膜,将电池中的7种原材料(废正极粉、废负极粉、铝箔、铜箔粉、电解液、隔膜、电池壳体等)全组分自动精确分离和收集,按电池整体重量算,回收率高达90%以上,具有工艺流程短、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另外,材料修复技术可将废旧正、负极材料修复再生,再生材料还可重新回到电池生产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再生利用率,该技术不但可以处理三元电池,对残值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还面临这些难题···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目前市场报废量仍未放量且残值较低


目前市场上可供回收的废旧动力蓄电池以电池生产企业的边角废料、整车生产企业的测试包为主,大量运营企业早期投入使用的新能源车辆正在陆续进入报废期,但回收量依然较少。同时,现阶段报废的动力蓄电池都是较早投入市场的产品,电池材料以镍氢、锰酸锂、磷酸铁锂为主,这些动力电池以当时的工艺质量和电池材料而论,回收价值较低。


二、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尚存技术难题,市场还未全部开启


目前,动力电池退役时的余能检测、剩余循环次数判定、安全性能判定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在梯级电池市场方面,目前,除了通讯行业的铁塔公司通过了梯级电池使用测试,在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储能等领域,市场还未完全放开。


三、综合利用盈利模式不成熟


目前电池标准不一、电池信息数据未能完全共享,以及综合利用技术刚刚起步等原因,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回收来的退役电池进行检测、分类、重新配组,综合重组电池成本较高。


四、标准及技术规范发展滞后


虽然车用动力电池的生产设计、信息追溯、拆解规范、余能检测等相关规范已经发布,但因为缺乏对应的强制性标准或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不同厂家的电池结构、材料体系差距较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未主动公开动力蓄电池拆卸、拆解及贮存技术说明等信息,综合电池重组及评价不规范,这些都不利于电池规范化、规模化综合利用。


回收难题如何解?


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是由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该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政策扶持,效仿欧洲一些国家的先进理念,对于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二是在政策制定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办法,使政策文件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对于违规企业,应给予更直接的处罚措施,避免报废的动力电池流入违法经营企业之手。


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建立电池生产商、整车企业、回收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综合利用用户和再生冶炼企业六位一体的综合利用生态体系,形成联动。


四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细化综合利用上下游相关主体的责任,加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行业准入门槛、信息溯源管理、综合电池管理、综合利用基金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包拆解工艺规范,并对电池拆解后的分类、标签、存放、信息录入和追溯等相关工作做出明确规范。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378886361)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电池工程研究院

钜大特种锂离子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东莞钜大电子有限公司兴建,并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联合运营的特种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研发中心,研究中心秉持"以特殊环境、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的办院方针,力求满足用户独特的需要,从而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